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时事要闻

工匠精神:打造中国制造的关键点

工匠精神:打造中国制造的关键点

 19世纪30年代,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,德国却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。1871年,废除了行会学徒制度的德国,开始利用贸易保护,全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外向经济。由于当时英国制造是品质与市场的保障,德国人开始仿造英国产品,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。1887823日,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,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“Made in Germany”。“德国制造”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,用来区分“英国制造”,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。没想到,此举激起了德国人的自尊心,德国人下决心制造出一流的产品,到1894年,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称,“德国制造”比“英国制造”还要强。

仅仅7年,他们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。秘诀是什么?就是工匠精神。其核心就是: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,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、对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、精雕细琢的精神。例如,在德国的保时捷工厂,组装一部车只需9小时,后序检测调适需要5天,出厂则需要数月,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3个月,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订。为保障品质,保时捷除玻璃和发动机外,均为手工组装,挡风玻璃过于沉重,机器人操作更简便精确,而发动机拧螺丝较单调费力,也由机器手代劳,但其它工序均为手工组装。所谓工业4.0的优势,表现在订单处理和生产自动化上,在保时捷工厂,工人负责组装,机器人负责搬运,全场通过WIFI遥控和联络,井然有序,他们认为,好的工人永远比机器人更有灵活性,更能用心去做好一件产品,这就是制造品与艺术品的区别。

除了德国人动手能力强,讲究精益求精以外,其技术工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在德国,熟练的技术工人很抢手,高级蓝领甚至比普通白领的收入还高,企业高管也经常从蓝领工人中提拔,技术工人在德国不但不感觉“低人一等”,反而感到很受尊重。

中国企业其实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向德国企业学习,尤其学习他们的这种工匠精神。他们长期生产某种产品,很多工人世代做一个工种,手艺代代相传,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,不断改善其工艺,享受着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,所以,德国的机械、化工、电器、光学、厨具都是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,动不动就“能用100年”,“德国制造”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。

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工匠精神,勉励企业家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把产品做专、把质量做硬、把品牌做强。其实,中国从古到今,都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和群体,如鲁班、蔡伦、马恒昌小组、大庆工人等,他们用工作获得金钱,但并不为钱而工作,他们所做的工作是人生态度的体现,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所在。看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在不断改进、不断完善,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理想中要求的形式存在的时候,产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。

李克强也指出,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厚植工匠文化,恪尽职业操守,崇尚精益求精,培育众多“中国工匠”,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“中国品牌”,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。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,即发扬工匠精神,以质量求生存。其实,看看现在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企业,大家不难发现,他们无一例外地、一如既往地发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,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。

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,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“硬指标”,因此,不但要大力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文化,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,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技术工人,优待技术工人的良好风气,在薪酬水平,保障待遇上让技术工人获得尊严感,促进中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。(原载求是网)

政府链接 协会链接 会员单位链接